引言
謝昌和先生,太平紳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築署署長 [香港]
主禮嘉賓
劉俊傑先生,太平紳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香港]
空間大可能!公共空間設計研討會匯聚香港及國際講者分享案例,一起探討使用設計思維及創新思維去設計香港公共空間的方法,並提供跨界別的洞見。研討會將由四場主題性對談展示設計思維應用於創新公共空間設計。在研討會中亦將進行一場試用及分享「空間大可能!設計指南」及「空間大可能!設計思維工具包」環節,為政府機構及專業人士共創香港公共空間提供設計策略的方向。
形式 : 線上直播及線下座位(線下座位有限)
入場:免費(須預先登記)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築署署長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香港]
對話一的講者小組會分享他們透過各種工具,例如研究、觀察,以及從策劃到建構環境等的實際應用去建立同理心的經驗。
奇極創作室的徐羅國彥博士和香港理工大學的邵健偉讓孩子們有機會參與香港郊野公園的設計,創造了一個跨越不同年齡層的創新同理過程。 他們的分享可以闡明賦權不同年齡的參加者所需的不同角度以及背後的方法。
環球演講者 Claire Weisz 將分享關於紐約的社區推動規劃,包括跨界別工作和與社區進行公開對話的經驗,以及如何把這些概念應用於實際的整體規劃和建設項目。
香港設計中心董事、香港設計及創意產業總會副秘書長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環境及設計學院院長
[香港]
奇極創作室及創想聯萌創辦人
[香港]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研究)及公共設計研究室主任
[香港]
WXY Studio 創辦及合夥人
[紐約]
對話二的小組重新定義如何在都市條件下的微觀環境中使公共空間成為有可塑性的場所。從間隙空間到廣場再到橋下的公共空間,我們如何在密集的都市條件下共空間處理公並創造新的可能性。
通過設計思維過程,對話二小組的講者帶來了密集城市環境中的獨特項目體驗。三位演講者形成三個截然不同的視角,同時審視了密集的城市狀況並從中創造出新的可能性。
Susanne Trumpf 就間隙和剩餘公共空間的研究 ,為塑造公共空間的考慮定下基調。沈海恩則以從業員的角度著手: 如何將都市條件下的微觀環境視為一個空間去塑造。楊肇珊會以橋下空間發現號營運者的另一角度, 分享選址、營運和創建新活動的經驗。
一口設計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及創作總監
[香港]
香港藝土民間有限公司創辦人及主席
[香港]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高級講師
[香港]
眾建築聯合創始人及主持建築師
[北京]
對話三來自公私營部門的講者小組將討論如何透過先導計劃試驗各種創新的想法,為社區共創提供一個好例子,當中包括一些具規模和涉及範圍更廣的項目。
在這個小組討論中,通過吳永順和楊麗芳介紹香港政府,如海濱事務委員會及建築署,如何試驗各種創新想法,建立使用先導計劃與社區實驗和共創的好例子。
對 Rasmus 而言, Gehl 在上海及世界各地的政府部門合作也側重於同理心和傾聽公共部門作為贊助方的意見。Gehl 一直與上海市政府在多個項目上建立了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包括「以人為本的濱水區」和「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憑藉其遠見和合作, Gehl 獲上海市政府頒發白玉蘭獎。他們於上海的經驗也延伸到三藩市和哥本哈根等其他國際城市,對話亦將探討我們如何將自身在亞洲的經驗與挑戰應用於其他環球城市。
香港設計中心行政總裁
[香港]
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
[香港]
Gehl 項目總監
[哥本哈根]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築署助理署長(建築設計)
[香港]
對話四的小組將以項目的微觀及宏觀角度,探討如何在限制中推動創新。公共和私營部門的講者將從編寫指南到宏觀規劃框架,再到採購和設備設計,借鑑他們在不同規模和過程中的經驗,同時又能於每一步的限制下推動新想法。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帶來一個非常有趣的視角,在香港創建不同規模的共融性公園和遊樂空間,並探索遊樂問題。 智樂亦是一位熱心的變革者,與不同的環球合作夥伴協作,探索將有趣的公共空間帶入香港。從解決遊樂設備採購到如何創造更好的遊樂環境,他們將由微觀談到宏觀層面的創新。
國際講者Cathy Kiss 是一位墨爾本政府規劃師, 擁有多年從事公園和遊樂空間規劃的經驗,透過微觀及宏觀的層面確保公園創新能夠按計劃實行。
香港規劃署的黃翠盈女士則會討論更多關於公營和私營部門的各方如何為公共空間的規劃理念做出貢獻。
Architecture Commons鄰里關係研究所共同創辦及合夥人
[香港]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遊樂環境總監
[香港]
墨爾本市社區康樂及水上運動規劃經理
[墨爾本]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規劃署高級城市規劃師 / 策略規劃2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築署副署長 [香港]
放映會於 13:30 開始-
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公共空間實驗
GEHL : 公共空間設計工具包
空間大可能!實驗室對話會集中討論設計思維及營造場所,探討如何幫助公共空間創新。透過與政府機構、行動型智庫及社會創新顧問的組合達成三個專業的跨界合作。我們亦帶來本地和海外講者的觀點,根據他們的經驗探討推動創新的方法。
是次對話我們邀請到兩位講者,分別來自本地及海外作討論。
黃英琦透過她在 Good Lab 好單位和 MaD Social Lab 展開了大量社區創新的項目。她創立這些行動型智庫和社會創新諮詢公司,以促進三方界別之間的合作,為社會帶來正面改變。
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人居署)既採用了宏觀的城際評估工具,亦使用了特定場地評估工具等微觀方法。作為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社區參與工具,人居署在世界各地實施這些項目的經驗將成為共融性城市設計過程的一個好方法。
此環節亦有何力輝和梅詩華去介紹空間大可能!之目前工作,以及介紹怎樣透過設計思維工具包和設計指南來實現目標。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築署(主辦單位)
工程策劃管理處3 303組總工程策劃經理 303
[香港]
好單位主席 | 創不同協作主席
律師 |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監 | 教育燃新主席
[香港]
Architecture Commons鄰里關係研究所共同創辦及合夥人
[香港]
一口設計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及創作總監
[香港]
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助理統籌主任
[內羅畢]
香港設計中心董事、香港設計及創意產業總會副秘書長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環境及設計學院院長
[香港]
陳教授現任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環境及設計學院院長,同時擔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和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榮譽教授。他亦是香港設計中心董事、香港設計及創意產業總會副主席及香港設計委員會顧問委員。
在2012年加入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前,陳教授曾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園境建築學部創部主任及建築學系的副主任。其他職務包括: 香港園境師學會前會長,香港園境師註冊管理局前主席,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亞太區榮譽秘書。
陳教授亦曾加入多個政府諮詢委員會及專業團體,如: 城市規劃委員會、古物諮詢委員會、海濱事務委員會、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香港貿易發展局基建發展諮詢委員會、環保建築專業議會董事會等,投入社區事務。
奇極創作室及創想聯萌創辦人
[香港]
徐羅國彥早年在美國攻讀美術、視覺設計和基督教教育,並曾在香港多間4A廣告公司擔任藝術指導,而且榮獲了多個本地及國際性的廣告、平面設計和藝術教育的殊榮。她是藝術和設計教育方面的夢想、實踐和倡導者,深信所有孩子都具有天賦的創造力和設計能力,只要累積經驗並得到環境配合,便可以盡展所長。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研究)及公共設計研究室主任
[香港]
現任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研究),公共設計學講座教授、公共設計研究室主任、博導。為多個設計及工程學會資深會員。曾獲邀出任多間大學的客座教授和訪問學者,包括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富布萊特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學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等。參與多項與設計理論、社會與文化有關的研究及設計項目,主要範疇包括公共設計、公共設計政策及管理、用者接受、共融設計、彈性設計(FlexiDesign)等。他擁有50多項美國及國際的發明及設計專利,獲逾50多項國際發明及設計獎。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逾500篇研究論文。
WXY Studio 創辦及合夥人
[紐約]
Claire Weisz FAIA 是 WXY 的創辦及合夥人,作為建築師及城市規劃師,她的工作專注於公共空間、結構和城市的創新方法。 Claire 於 2018 年被 AIANY 頒授榮譽勳章,又於 2019 年榮獲 Architectural Record 頒發的 Women in Architecture Award。她的公司 WXY 因其以地方主導的方式作建築、城市設計及規劃而享譽全球,並於圍繞韌性的設計思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她的獲獎項目包括 SeaGlass Carousel 及 Spring Street Garage / Salt Shed。 2019 年,Fast Company 將 WXY 評為全球最具創新性的建築公司之一。
一口設計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及創作總監
[香港]
建築師梅詩華(Sarah)相信設計能夠發起行動、創造改變,因而致力把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融入協力創作當中,連繫大眾與社區空間、建立社區的凝聚力。其設計範疇包括公共空間、社會設計及跨界別創意策略,由梅主理的一口設計工作室是香港建築業界首間獲B Corp認證的設計工作室,致力透過創意思維連繫商業、公共事業界別及社區。
一口設計工作室的設計項目包括九龍灣啟業運動場,以及促進跨代共融的屯門兆禧遊玩空間和環境局便利回收點設計,在公共空間設計界擔當創新地位。另邊廂,團隊在新冠肺炎期間與多個社區組織合作推出兩項社區設計創新計劃,為大眾有尊嚴地享用超過二千份營養膳食,並售出超過五千個惠及社區的可重用口罩套。由2019年開始,推出吉人吉事平台,把城市議題公眾化,分享國際創新案例,讓大眾投入城市設計。
香港藝土民間有限公司創辦人及主席
[香港]
楊肇珊女士在建築和室內裝修行業擔任主要管理職務超過 20 年,業務範圍遍及香港、中國、澳門和新加坡。楊女士自 2013 年起專注於社會創新和社會企業工作,旨在通過社會創新提高本地社區的質素。並在2015年起擔任香港藝土民間有限公司創辦人及主席一職,管理發現號 (VESSEL),同時亦是香港無障牙科學會、盈愛.笑容基金有限公司的共同創辦人。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高級講師
[香港]
Susanne Trumpf 是香港大學園景建築學部的高級講師,她教授設計工作室、園景媒體和研究研討會。 她的工作探索城市景觀未來的出路,對材料創新和製造尤感興趣。
Susanne 曾在香港理工大學、AA Visiting School 及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任教。 她曾在柏林和香港執業,是協作設計和研究平台 indialogue 的創辦人,該平台專注於設計、建築、景觀和城市策略方面的對話、實驗與提問。 Susanne 畢業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 (BArch) 和荷蘭代爾夫特工業大學 (MArch),主修建築、城市規劃及建築科學。
眾建築聯合創始人及主持建築師
[北京]
眾建築 / 眾產品聯合創始人與主持建築師之一。出生於美國加州,產品設計學士及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碩士。曾任哈佛大學住房研究聯合中心研究員,麻省理工學院中國未來城市實驗室創新研究員。他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規劃學院和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任教。
香港設計中心行政總裁
[香港]
黃偉祖博士是一位設計師、研究學者及教育家,擁有超過20年的設計學科教育經驗。在擔任香港設計中心行政總裁前,黃博士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副院長及香港職業訓練局設計學科副學術總監。此前,他曾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作為獲獎建築師,黃博士現為香港建築師學會資深會員,多年來亦一直服務於多個和可持續設計與發展相關之專業及政府組織。黃博士於2018年獲邀為著名的紅點設計大獎擔任評審團成員,並於2019年獲任命為紅點設計大獎大使 (Red Dot Ambassador)。
黃博士持有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文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及英國萊斯特大學教育博士學位。他曾於世界各地多個國際研討會上發表演講,並於多份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其有關開放式建築和空間/視野分析的研究。
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
[香港]
吳永順先生 1985 年畢業於港大建築系,1994 年取得城市設計碩士,同年獲頒香港青年建築師獎。1999 年創立 AGC Design Ltd 並擔任董事至今。2013 年獲頒十大傑出設計師獎。
吳先生於 2015-16 年擔任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他還曾在多個政府諮詢委員會任職,包括共建維港委員會,並於 2004 年至 2010 年當選為海港計劃小組委員會主席。自 2010 年起, 擔任海濱事務委員會成員,並獲選為啟德海濱發展專責小組主席。他亦於 2013 年獲委任為海濱事務委員會公眾參與核心小組主席,負責為擬設立海濱管理局進行公眾參與活動。 2010-2014年,他是香港城市設計學會的創始成員和副會長。
吳先生於2016-2022 年擔任海洋公園公司董事會成員。並自 2018 年起獲委任為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至今。
吳永順兼任專欄作家,對建築設計及城市規劃的評論亦常見於傳媒報導。
Gehl 項目總監
[哥本哈根]
作為總監,高慕思致力發展和監督中國與德國的項目。他在上海生活及工作了 12 年多,對 Gehl 項目在該地區的文化與社會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並且就「以人為本」的應用方式,他在中國城市的工作期間累積了豐富經驗。此外,他曾於不來梅生活和工作,參與過的發展項目和合作夥伴關係遍及整個德國。高慕思擁有丹麥皇家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的文化交流學士學位、策略城市規劃碩士學位及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與公共事務碩士學位。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築署助理署長(建築設計)
[香港]
楊麗芳於1992年加入香港政府建築署為建築師。現為建築署助理署長(建築設計)。參與的公共建築項目包括赤鱲角航空交通控制塔,赤鱲角機場政府設施及香港警察總部第三期工程。此外,楊麗芳也曾工作於發展局,參與制定政府政策工作。她在不同的任務中獲得豐富的設計,工程策劃和咨詢服務經驗。
楊麗芳也熱衷參與香港建築師學會事務。包括擔任威尼斯雙年展及港深雙年展督導委員會聯主席。
楊麗芳深信與業界協作,推動創造和創新。
Architecture Commons鄰里關係研究所共同創辦及合夥人
[香港]
何力輝先生是一位熱衷於探索城市和建築對社會影響力的建築師和企業家。畢業於賓夕法尼亞洲和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在赫爾佐格和德梅隆 (Herzog & de Meuron) 教授下完成論文研究, 並獲得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獎。除建築學外,何氏更致力融合空間與初創公司之間的缺口,並在紐約創辦了miLES, 連接初創及臨時店面作為短期商業推廣;以及GoodsGoods, 一個為服務及零售業的次世代共享經濟平台。何氏現為帕森斯設計學院的戰略性設計和管理碩士課程的導師,曾擔任哈佛大學每年度 Dean’s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Challenge的評委,並受邀到各大活動作演講,包括哈佛創新實驗室、Northside Innovation、Municipal Art Society Summit、Awesome Summit、哥倫比亞大學Studio X和TEDxDumbo。
他的理念曾在不同媒體上分享,包括紐約時報、赫芬頓郵報、快公司、好雜誌和PSFK;並被BMW MINI選為Urban-X的初創公司。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遊樂環境總監
[香港]
袁漢昌現職於推動兒童遊戲權利的非牟利組織 –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於Playright智樂 服務期間,特別關注公共遊樂場的可玩性並積極倡儀兒童友善環境設計,推動採用共融設計原則及國際認可的遊樂場安全標準。自2012年,他專注策劃並完成一系列推動本地共融遊樂空間發展的項目,包括首個共融遊樂空間概念設計比賽,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先導計畫,小小遊樂場專員培育計畫,小小遊樂場規劃師及撰寫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支持出版的 ”共融遊樂空間指引” 。遊樂環境顧問的工作包括: 參與式遊樂空間設計、規劃硏究、共融遊戲設計審視、遊樂場設施安全評估、安裝認證及檢查培訓。最新參與策劃及設計項目為豐物道休憩用地 WE Park 「捐山窿」公園 及 東啟德公園「彩虹樂園」。於推動共融及好玩城市的過程,他積極長期關注兒童遊戲設施安全標準的發展及教育等相關工作。 現時持有國際認可的遊樂場安全檢查員資格,包括美國CPSI 及英國RPII-Annual Inspector。
墨爾本市社區康樂及水上運動規劃經理
[墨爾本]
Cathy 持有康樂文學士學位,主修康樂規劃及管理。她在這個領域工作逾 30 年,主要是在地方政府部門。她在開放空間、運動和康樂環境的規劃、發展和管理方面擁有豐富經驗,並且對兒童遊樂充滿熱情。
Cathy 是墨爾本市的社區康樂及水上運動規劃經理,她義務擔任 Parks and Leisure Australia(PLA)Advisory 的創辦成員,該組織旨在圍繞國家行業問題推動策略思維。她在 PLA 的期間協助制定了維多利亞地方政府的「開放空間規劃與設計指南」,以在不斷變化的社區中實現開放空間提供的質量成果。在澳洲 Board of Play 任職期間,她負責 The Good Play Space Guide “I can Play too”的發展工作,此為維多利亞州政府就進入遊樂空間的指南。
2021 年,Cathy 被任命為澳洲員佐勳章成員,以表揚她對公園和康樂以及兒童福利的重大貢獻。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規劃署高級城市規劃師 / 策略規劃2
[香港]
黃翠盈女士任職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現為規劃署策略規劃組高級城市規劃師。她負責推動落實《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中提升城市宜居度之建議,從策略規劃及全港地區規劃層面提供意見,將藍綠資源理念貫徹於各項總體規劃及工程項目。黃女士負責帶領《重塑香港公共空間─可行性研究》,透過重塑休憩用地的概念及制定設計指引,以改善休憩用地的質素與數量。黃女士與不同部門合作及與持分者溝通,構思先導項目來實踐研究建議的設計概念及指引。
黃女士曾任發展局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地方營造(規劃)經理,負責數個商業用地的規劃,配以公共休憩空間及相關行人改善計劃,逐步推動九龍東轉化為第二個核心商業區。她亦曾任規劃署港島規劃處城市規劃師,審批規劃建議並進行土地用途檢討以優化都市。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築署(主辦單位)
工程策劃管理處3 303組總工程策劃經理 303
[香港]
鄞俊旭於2008年加入建築署擔任結構工程師,多年來曾參與多個具有挑戰性的項目,包括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和將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改建為元創方,而上述兩個項目均榮獲香港工程師學會卓越結構大獎。此外,他亦曾參與製定有關打樁、建築和岩土工程的指南和論文,並在國際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和分享在項目中獲得的經驗。
鄞俊旭現為建築署總工程策劃經理,負責工程項目的策略規劃、風險管理、控制整體成本開支和工期,以及解決各個項目的合約和顧問事宜的糾紛。
好單位主席 | 創不同協作主席
律師 |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監 | 教育燃新主席
[香港]
黃英琦太平紳士身兼數職,除了是執業律師,也是社會創新、創意教育及文化發展的推動者,在過去二十年創辦了多個在社創、教育及文化領域的非牟利團體。
她在1998年創辦了香港當代文化中心(HKICC) ,並在2006年由HKICC推動成立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為香港首所推動創意教育的中學,旨在為香港培育文化藝術人才,黃英琦為書院的校監。
她在2010年創辦Make A Difference創不同(www.mad.asia),鼓勵亞洲青年以創意推動社會正面改變。在2012年,她開設好單位 (www.goodlab.hk),初期為社會創業的共享空間,現為社會創新智庫及顧問,致力社會的跨界創新與合作。自2016年,以教育燃新董事的身分,黃英琦領導及設計了《賽馬會教師社工創新力量》的創新教師計劃,旨在培育老師的創新能力及實踐創新教育。
在1995-2008年期間,黃英琦曾任民選市政局議員、灣仔區議員及灣仔區議會主席。 她是美國加州波莫納大學榮譽文學士、香港大學教育碩士;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榮譽院士。
Architecture Commons鄰里關係研究所共同創辦及合夥人
[香港]
何力輝先生是一位熱衷於探索城市和建築對社會影響力的建築師和企業家。畢業於賓夕法尼亞洲和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在赫爾佐格和德梅隆 (Herzog & de Meuron) 教授下完成論文研究, 並獲得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獎。除建築學外,何氏更致力融合空間與初創公司之間的缺口,並在紐約創辦了miLES, 連接初創及臨時店面作為短期商業推廣;以及GoodsGoods, 一個為服務及零售業的次世代共享經濟平台。何氏現為帕森斯設計學院的戰略性設計和管理碩士課程的導師,曾擔任哈佛大學每年度 Dean’s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Challenge的評委,並受邀到各大活動作演講,包括哈佛創新實驗室、Northside Innovation、Municipal Art Society Summit、Awesome Summit、哥倫比亞大學Studio X和TEDxDumbo。
他的理念曾在不同媒體上分享,包括紐約時報、赫芬頓郵報、快公司、好雜誌和PSFK;並被BMW MINI選為Urban-X的初創公司。
一口設計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及創作總監
[香港]
建築師梅詩華(Sarah)相信設計能夠發起行動、創造改變,因而致力把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融入協力創作當中,連繫大眾與社區空間、建立社區的凝聚力。其設計範疇包括公共空間、社會設計及跨界別創意策略,由梅主理的一口設計工作室是香港建築業界首間獲B Corp認證的設計工作室,致力透過創意思維連繫商業、公共事業界別及社區。
一口設計工作室的設計項目包括九龍灣啟業運動場,以及促進跨代共融的屯門兆禧遊玩空間和環境局便利回收點設計,在公共空間設計界擔當創新地位。另邊廂,團隊在新冠肺炎期間與多個社區組織合作推出兩項社區設計創新計劃,為大眾有尊嚴地享用超過二千份營養膳食,並售出超過五千個惠及社區的可重用口罩套。由2019年開始,推出吉人吉事平台,把城市議題公眾化,分享國際創新案例,讓大眾投入城市設計。
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助理統籌主任
[內羅畢]
Joy Mutai 是一位景觀設計師和 GIS 專家。 她在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的金融及經濟部主理環球公共空間的項目工作。 她領導公共空間評估新工具的開發、城際策略、SDG 11.7.1 方法及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並將創新的方法應用於社區參與 / 協作城市設計。 她正在統籌 BlockbyBlock 計劃,領導的工作領域為環球公共空間計劃內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她亦有與私營部門、非營利組織和地方 / 國家政府合作的經驗。